


- 产品描述
- 产品特性
- 产品代码
- 技术参数
- 设计选型
- 敷设和安装
- 应用领域
-
- 商品名称: 加热电缆
- 商品编号: 1327309233053126656
由发热导体、紧密压实的矿物粉末(通常为氧化镁粉)绝缘层和金属护套构成。对于铜护套加热电缆,根据使用场所防腐蚀、防机械损伤等需要,可在金属护套外周挤包一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阻燃HDPE塑料外套。 常用结构为单芯和两芯,也可根据您的需要设计并提供三芯及以上矿物绝缘加热电缆。护套材料有铜、白铜、奥氏体不锈钢(304L、321、316L、347等)、因科镍合金和825高温耐蚀合金等多种,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温度和腐蚀环境进行选用。
产品结构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Mineral Insulated Heating Cable)
由发热导体、紧密压实的矿物粉末(通常为氧化镁粉)绝缘层和金属护套构成。对于铜护套加热电缆,根据使用场所防腐蚀、防机械损伤等需要,可在金属护套外周挤包一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阻燃HDPE塑料外套。
常用结构为单芯和两芯,也可根据您的需要设计并提供三芯及以上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护套材料有铜、白铜、奥氏体不锈钢(304L、321、316L、347等)、因科镍合金和825高温耐蚀合金等多种,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温度和腐蚀环境进行选用。
矿物绝缘加热元件(Mineral Insulated Heating Unit)
该产品是在矿物绝缘加热电缆设计选型的基础上,在制造商工厂里预制成可直接接入电源使用的加热单元器件。通常由加热电缆、冷热接头、冷端电缆、终端、尾端和引接线等部件构成,有A型、B型、C型、D型、E型、F型和G型等结构。其中A、B、C型仅适用于单芯加热电缆,D、E、F、G型仅适用于双芯加热电缆。
-
机械强度高
采用高强度的金属管做护套,在加工过程中与导体、矿物绝缘粉末形成了密实一体,结构坚固、机械强度高,耐机械挤压和弯曲。
理化性能稳定
组成材料均为无机材料,热稳定性好,在额定温度和设定环境下使用,其结构、电导率、介电强度、化学组份等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相当稳定。
内外温差小
氧化镁绝缘的热阻系数比绝大多数有机绝缘材料小3-5倍。较小的热阻能使热量急剧地从内部导体传递至金属护套,因而导体与护套表面的温差很小,可允许较大的电流密度。
电热转换效率高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焦耳-楞次定律),纯电阻发热,几乎100%将电能转换为热能。
电气控制方便
工作电压为工频50-60HZ电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ON/OFF或PID温度控制,技术成熟、运行可靠,维护量小。
耐腐蚀
根据使用环境的温度及腐蚀介质选用合适的金属护套材料,可达到最佳的抗腐蚀性能。
抗辐射
所使用的无机物材料抗辐射性能良好,文献显示,此类电缆运行在200℃-700℃、中子通量为1021中子/cm2时,其技术性能实际上也没有发生变化,可应用于核电站的核心辐射区域。
防爆证书
本公司的矿物绝缘加热电缆产品取得了英国CML颁发的IEC Ex与ATEX防爆证书。
产品名称
IEC Ex证书号
ATEX证书号
防爆等级
防护
等级
MICU & MIHC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IECEx CML 16.0075
CML 16ATEX3164
Ex e IIC T1 ~ T6 Gb
Ex tb IIIC T450℃~T85℃ Db
IP67
MICN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IECEx CML 16.0079
CML 16ATEX3169
Ex e IIC T1 ~ T6 Gb
Ex tb IIIC T450℃~T85℃ Db
IP67
MISS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IECEx CML 16.0080
CML 16ATEX3170
Ex e IIC T1 ~ T6 Gb
Ex tb IIIC T450℃~T85℃ Db
IP67
MIAL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IECEx CML 16.0081
CML 16ATEX3171
Ex e IIC T1 ~ T6 Gb
Ex tb IIIC T450℃~T85℃ Db
IP67
-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代码说明:
序号
名称
代码
代码名称
释 义
1
型号
a
产品名称
MI:矿物绝缘加热电缆
b
护套材料
CU:铜护套
HC:铜护套 + HDPE外套
HF:铜护套 + 阻燃HDPE外套
SS:不锈钢护套
AL:825合金护套
2
规格
c
导体芯数
1:单芯(1芯)
2:双芯(2芯)
d
电压等级
3:300V
6:600V
e
发热导体材料
T:铜
K:铜镍合金
N:镍铬合金
f
单位导体电阻
20℃时,长度为1km的导体电阻标称值(Ω/km)
矿物绝缘冷端电缆
代码说明:
序号
名称
代码
代码名称
释 义
1
型号
a
产品名称
MI:矿物绝缘冷端电缆
b
护套材料
HC:铜护套 + HDPE外套
HF:铜护套 + 阻燃HDPE外套
SS:不锈钢护套
AL:825合金护套
2
规格
c
导体芯数
1:单芯(1芯)
2:双芯(2芯)
d
电压等级
L:500V
H:750V
e
导体截面
导体标称截面积(mm2)
注:裸铜护套矿物绝缘冷端电缆的型号规格也可按照GB/T 13033.1规定的方法表示。
矿物绝缘加热元件
代码说明:
序号
名称
代码
代码名称
释 义
1
型号
a
加热电缆型号
设计选配的矿物绝缘加热电缆型号
b
元件结构型式
设计的元件结构类型:A、B、C、D、E、F、G型
2
规格
c
加热电缆规格
设计选配的矿物绝缘加热电缆规格
d
加热电缆长度
设计选配的矿物绝缘加热电缆长度(m)
e
设计功率
元件设计功率(W)
f
额定电压
元件额定工作电压(V)
g
接口规格
元件终端的安装螺纹规格:M、G或NPT制式螺纹
-
300V铜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CU)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23C3.4
12.4
3.4
200
698
23C4.4
11.3
4.4
220
571
23C5.8
10.4
5.8
240
476
23C8.6
9.0
8.6
260
351
23C11.4
8.4
11.4
280
299
23C13.8
8.0
13.8
300
268
23C17.2
7.6
17.2
320
239
23C23
7.1
23
340
205
23C34.4
6.6
34.4
360
174
23C49.2
6.2
49.2
380
151
23K160
10.4
160
220
477
23K240
9.0
240
240
351
23K320
8.4
320
265
299
23K384
8.0
384
280
268
23K480
7.7
480
300
244
23K640
7.1
640
320
205
23K960
6.5
960
350
169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300V白铜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CN)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23K160
10.4
160
202
477
23K240
9.0
240
267
351
23K300
8.4
300
292
302
23K380
8.0
380
320
269
23K480
7.7
480
352
244
23K620
7.1
620
433
206
23K960
6.5
960
458
169
23K1480
6.0
1480
390
141
23K1890
5.7
1890
433
126
23K2340
5.5
2340
471
117
23K3100
5.3
3100
500
107
23K4800
4.9
4800
547
92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300V不锈钢/825合金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SS/MIAL)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23C34
5.6
34
190
122
23K164
5.0
164
240
95
23K180
6.5
180
140
169
23K210
5.4
210
210
113
23K230
4.8
230
261
86
23K300
5.0
300
240
96
23K328
4.5
328
297
78
23K400
4.8
400
261
87
23K480
4.8
480
261
86
23K650
4.6
650
284
78
23K984
4.8
984
261
86
23K1000
4.1
1000
358
61
23K1300
3.8
1300
417
52
23K1600
4.3
1600
325
68
23K1968
4.8
1968
261
87
23K2000
5.0
2000
241
93
23K2297
4.5
2297
297
76
23K2400
4.8
2400
261
86
23K3000
4.6
3000
284
78
23K4593
4.0
4593
375
58
23N4600
4.8
4600
261
86
23N5577
4.0
5577
375
60
23N7500
4.6
7500
284
77
23N8200
4.0
8200
375
59
23N11200
4.4
11200
311
70
23N14000
4.2
14000
341
63
23N16400
3.5
16400
495
44
23N18000
3.8
18000
420
52
23N19685
3.5
19685
495
44
23N24600
3.0
24600
670
33
23N26000
3.6
26000
464
46
23N29500
3.0
29500
670
32
23N36000
3.4
36000
520
41
23N40000
3.4
40000
520
41
23N50000
3.6
50000
464
41
23N60000
3.6
60000
464
41
23N72000
3.4
72000
520
40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600V铜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CU)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16C0.7
9.6
0.7
340
497
16C0.9
9.1
0.9
340
427
16C1.0
8.7
1.0
350
390
16C1.3
8.0
1.3
350
321
16C1.7
7.3
1.7
350
261
16C2.2
7.0
2.2
380
232
16C2.9
6.4
2.9
400
190
16C4
5.9
4
600
156
16C7
5.3
7
600
119
16C11
4.9
11
600
99
16C13
4.6
13
600
87
16C17
4.6
17
600
85
16C21
4.6
21
600
84
16C25
3.7
25
600
55
16C33
4.6
33
600
82
16C40
3.4
40
600
45
16C63
3.2
63
600
39
16K66
5.2
66
384
114
16K80
5.3
80
370
120
16K100
5.2
100
450
112
16K131
4.9
131
600
99
16K140
4.9
140
600
98
16K197
4.45
197
600
79
16K220
4.5
220
600
81
16K262
4.3
262
600
73
16K315
4.3
315
600
78
16K345
4.2
345
600
74
16K450
4.0
450
600
66
16K492
4.0
492
600
65
16K630
4.0
630
600
64
16K800
3.5
800
600
49
16K984
4.0
984
600
62
16K1280
3.7
1280
600
53
16K2000
3.6
2000
600
49
16K3000
3.6
3000
600
49
26C3.4
12.9
3.4
150
745
26C4.4
12.2
4.4
160
650
26C5.8
11.3
5.8
170
547
26C8.6
9.9
8.6
180
413
26C11.4
9.3
11.4
200
357
26C13.8
9.0
13.8
210
332
26C17.2
8.6
17.2
220
299
26C23
8.0
23
250
255
26C34.4
7.5
34.4
280
220
26C49.2
7.1
49.2
300
195
26K240
9.9
240
180
413
26K320
9.3
320
200
357
26K384
9.0
384
210
332
26K480
8.6
480
220
299
26K640
8.0
640
250
255
26K960
7.5
960
280
220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600V白铜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CN)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16C3
6.4
3
255
188
16C4
5.9
4
300
156
16C5
5.7
5
320
142
16C6
5.5
6
345
130
16C7
5.3
7
350
119
16C8
5.2
8
362
113
16C9
5.1
9
376
108
16C11
4.9
11
400
99
16C17
4.6
17
500
85
16C25
3.7
25
600
55
16C40
3.4
40
600
45
16C63
3.2
63
300
39
16K82
5.7
82
350
165
16C93
3.2
93
300
39
16K122
5.2
122
400
125
16K160
4.9
160
500
108
16K188
4.7
188
600
98
16K250
4.4
250
600
84
16K312
4.2
312
600
75
16K400
4.0
400
600
67
16K478
3.8
478
600
60
16K630
3.7
630
600
55
16K1000
3.4
1000
600
46
16K1600
3.2
1600
600
40
16K2210
3.2
2210
300
39
16K2400
3.1
2400
600
37
16K4150
3.0
4150
600
34
26K160
11.2
160
184
539
26K240
9.9
240
226
413
26K300
9.3
300
246
360
26K380
9.0
380
273
332
26K480
8.6
480
292
299
26K620
8.0
620
327
256
26K960
7.5
960
352
220
26K1480
7.1
1480
305
194
26K1600
6.0
1600
405
141
26K1890
6.8
1890
335
178
26K2340
6.4
2340
361
157
26K3100
6.2
3100
380
146
26K4800
5.8
4800
422
127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600不锈钢/825合金铜护套加热电缆(型号:MISS/MIAL)
规格代码
外径
20℃时导体标称电阻
最大制造长度
单位重量
mm
Ω/km
m
Kg/km
16C2.1
6.8
2.1
130
214
16C2.8
6.0
2.8
165
165
16C3.4
5.9
3.4
170
153
16C3.6
6.1
3.6
160
160
16C5.3
5.3
5.3
210
118
16C8
4.7
8
150
91
16C8.5
4.7
8.5
150
90
16C13
4.3
13
190
73
16C21
4.0
21
220
61
16K40
5.8
40
180
149
16K50
5.4
50
210
127
16K60
5.2
60
220
115
16K80
4.8
80
200
96
16K100
4.7
100
160
90
16K120
4.5
120
170
81
16K131
4.0
131
215
63
16K153
4.2
153
195
70
16N160
6.5
160
150
188
16N200
5.9
200
180
154
16N250
5.3
250
220
124
16K328
4.0
328
215
60
16N400
4.7
400
280
93
16N500
4.5
500
300
84
16N630
4.3
630
200
75
16N900
3.9
900
230
60
16N1000
3.9
1000
230
59
16N1250
3.8
1250
210
55
16N1600
3.6
1600
270
49
16N2400
3.2
2400
350
38
16N2500
3.4
2500
300
43
16N2800
3.4
2800
300
42
16N3300
3.4
3300
300
42
16N4000
3.2
4000
350
37
16N5200
3.2
5200
350
37
16N6300
3.2
6300
350
36
16N10000
3.2
10000
350
36
16N20000
3.2
20000
350
36
26C8.4
9.8
8.4
60
386
26C13.4
8.7
13.4
80
296
26C21
7.9
21
95
238
26C34
7.3
34
110
198
26C54
6.3
54
150
146
26C85
5.6
85
190
114
26C130
5.3
130
215
101
26K180
7.9
180
95
245
26K260
7.4
260
110
210
26K360
6.8
360
130
175
26K500
6.4
500
147
153
26K650
5.9
650
173
129
26K1000
5.7
1000
185
118
26K1300
6.2
1300
156
143
26K2000
5.8
2000
179
123
26K3300
5.4
3300
206
105
26N4600
5.8
4600
179
123
26N8000
5.4
8000
206
105
26N13000
5.0
13000
241
89
26N27000
4.8
27000
261
81
26N40000
4.6
40000
284
74
26N60000
4.4
60000
311
68
26N72000
4.2
72000
341
62
注:双芯电缆导体标称电阻为每1km的双芯回路电阻,即单根导体电阻的2倍。
矿物绝缘冷端电缆规格表
电压等级
规格
导体芯数
标称截面
(mm2)
标称外径
(mm)
20℃时导体电阻
最大值(Ω/km)
载流量
(A)
500V
2L1.5
2
1.5
5.7
12.1
20
750V
1H1.5
1
1.5
4.9
12.1
25
1H2.5
1
2.5
5.3
7.41
34
1H4
1
4
5.9
4.61
46
1H6
1
6
6.4
3.08
57
1H10
1
10
7.3
1.83
77
1H16
1
16
8.3
1.15
108
2H1.5
2
1.5
7.9
12.1
25
2H2.5
2
2.5
8.7
7.41
34
2H4
2
4
9.8
4.61
46
-
适用标准与规范
通用
GB 50264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T 4272 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 8175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
JGJ 142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HG/T 20514 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范
SH/T 3126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
非爆炸性环境
GB/T 32348.2 / IEC 62395-2 工业和商业用电阻式伴热系统 第2部分:系统设计、安装和维护应用指南
IEEE Std 515 IEEE Standard for the Testing,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EEE Std 515.1 IEEE Standard for the Testing,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爆炸性环境
GB 3836.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GB/T 19518.2 爆炸性环境 电阻式伴热器 第2部分:设计、安装和维护指南
IEC 60079-0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0: Equipment -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0079-30-2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30-2: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 Application guide for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设计要求
1. 伴热系统设计前,应进行充分的技术沟通和交流,确定工程需求、场所及使用环境,需提供的信息至少包括:
a) 工程名称、地点及使用目的和要求;
b) 使用场所潜在的爆炸危险性(若为爆炸性环境,则应明确防爆等级和温度组别);
c) 管道、容器及附件的清单,包括材料、规格尺寸、数量等信息;
d) 管道或容器内的介质组份、性状、数量或流量;
e) 工艺管线图;
f) 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腐蚀性介质;
g) 使用场所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年平均风速;
h) 绝热结构、材料及厚度(若用户已选定)等。
2. 伴热系统设计和选型时,应考虑其可能使用的最不利条件,并适应这些不利条件。最恶劣情况包括:
a) 最高环境温度,通常取40℃,除非另有规定;
b) 无风(静止空气);
c) 使用绝热材料的最小导热系数;
d) 设计不采用温度控制或模拟温度控制器故障;
e) 伴热器在额定电压加10%的电压下运行;
f) 伴热器的导体电阻值为制造公差的下限。
3. 如果在特殊条件下使用或现场条件可能特别恶劣,则这些条件应在工程技术条件中说明。
4. 计算电热功率前,应首先确认电伴热的以下目的:
a) 伴热:在最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对热损失进行补偿,以维持工件的规定温度;
b) 加热:在规定时间内将工件及其内部物质的温度升高到规定值;
c) 加热及伴热。
5. 计算电热功率时应考虑适当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应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其范围一般为1.1~1.25,通常取1.2。选取安全系数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 绝热性能的劣化;
b) 电源电压的变化;
c) 电源线路的电压降;
d) 高温应用中增加的辐射和对流散热;
e) 绝热工程安装质量。
6. 既要加热又要伴热时,电热功率取加热功率和伴热功率计算结果中的较大值。
7. 法兰、阀门、支架、泵等管道附件的热损失可折算成等效管道长度进行计算。典型管道附件热损失折算长度如下:
公称直径
阀门型式
螺纹
法兰
孔板
法兰
管道
支架
止回阀
泵
inch
mm
旋接或焊接
法兰连接
蝶阀
½
15
0.15
0.31
0
0.15
0.45
0.50
0.10
0.60
¾
20
0.23
0.46
0
0.15
0.45
0.50
0.18
0.90
1
25
0.31
0.61
0.31
0.15
0.45
0.50
0.26
1.20
1¼
32
0.46
0.61
0.31
0.18
0.50
0.50
0.31
1.20
1½
40
0.46
0.72
0.46
0.18
0.50
0.50
0.41
1.20
2
50
0.61
0.76
0.61
0.18
0.50
0.40
0.56
1.50
2½
65
0.69
0.91
0.69
0.18
0.50
0.40
0.64
1.80
3
80
0.76
1.07
0.76
0.18
0.50
0.40
0.71
2.00
4
100
1.22
1.52
0.91
0.25
0.65
0.40
1.02
3.00
5
125
1.52
1.83
0.91
0.25
0.65
0.40
1.32
4.00
6
150
2.13
2.44
1.07
0.25
0.65
0.30
1.93
4.50
8
200
2.90
3.35
1.22
0.28
0.68
0.30
2.70
6.50
10
250
3.81
4.27
1.22
0.28
0.68
0.20
3.51
8.50
12
300
4.57
5.03
1.52
0.41
0.81
0.20
4.02
10.00
14
350
5.49
5.94
1.68
0.43
0.98
0.15
4.94
11.50
16
400
6.55
7.01
1.83
0.55
1.10
0.10
5.05
14.00
18
450
7.77
8.23
1.98
0.55
1.10
-
6.27
16.50
20
500
8.69
9.14
2.13
0.68
1.33
-
7.19
18.50
24
600
10.36
10.87
2.44
0.81
1.51
-
8.76
22.00
30
750
12.19
12.80
3.05
0.98
1.68
-
10.89
25.50
36
900
14.02
14.63
3.66
1.36
1.96
-
12.52
30.00
注:1. 表中的管道附件折算长度为计算热损失时,折算到相应规格管道的长度。
2. 表中所列阀门的公称压力为2.0MPa及以下。
8. 用于爆炸性环境时,即使考虑了最不利的条件,最终确定的安装功率以及电伴热的使用、安装和操作均不应造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9. 每个电伴热回路应设置过电压、过载、短路、漏电及超温保护,漏电电流通常整定为30mA。
选型要求
1. 矿物绝缘加热电缆及元件选型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并满足这些因素下的安装及运行要求:
a) 被伴热工件的伴热/加热温度,工件最高承受温度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b) 使用场所的最低环境温度;
c) 使用场所可能存在的腐蚀性物质及其浓度;
d) 管线伴热/加热长度或工件面积,电热设计计算功率;
e) 安装及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械损伤情况;
f) 被伴热工件周围的安装空间受限情况;
g) 使用场所的危险性,要求的防爆等级及温度组别。
2. 护套材料应根据工件伴热/加热温度、工件可能的最高温度、以及使用场所可能存在的腐蚀性介质进行选用。各种护套材料允许使用的最高护套温度如下:
护套材料
允许使用的最高护套温度,℃
裸铜
250
铜+HPDE
90
白铜
400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
600
825合金
800
3. 加热元件的安装方式可以是平行敷设、螺旋缠绕敷设、蛇行(或W型)敷设,优先考虑平行安装。
4. 加热电缆的规格应根据发热导体冷态电阻的理论计算结果,从相应护套材料的加热电缆规格表中选择标称电阻不大于计算结果的最接近规格进行初选。初选后加热电缆应进行运行参数校验,如不符合要求,则应对加热电缆规格进行重选和校验,直至满足要求。加热电缆的运行参数校验内容包括:
a) 加热电缆的表面负荷或最高护套温度;
b) 发热导体的电流密度的校验。
5. 加热元件允许使用的最高伴热温度如下:
功率密度
W/cm2
允许的工件最高伴热温度,℃
HDPE外护套
铜护套
白铜护套
不锈钢护套
825合金护套
0.05
63
205
345
530
715
0.10
34
190
330
520
705
0.20
-
160
312
510
695
0.30
-
132
297
500
685
0.40
-
103
275
492
676
0.50
-
75
257
485
670
0.60
-
45
235
480
665
0.70
-
-
220
475
660
0.80
-
-
203
470
650
1.00
-
-
167
460
640
1.20
-
-
125
450
630
注:1. 本表数据仅适用于金属工件的表面伴热设计计算,计算时允许中间插值。
2. 本表数据不适用于爆炸性环境的表面电伴热,用于爆炸性环境时,请与制造商联系。
6. 加热电缆/元件的选型功率应不低于设计功率。当伴热/加热功率超过3kW时,宜考虑采用三相电源供电。
7. 加热电缆长度选择应考虑1%~1.5%的安装余量。
8. 加热元件结构的优选顺序如下:
加热电缆导体芯数
工作温度
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
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
单芯
≤150℃
C型
B型
A型
-
>150℃
B型
C型
A型
-
两芯
≤150℃
F型
G型
D型
E型
>150℃
D型
E型
F型
G型
9. 冷端电缆的选配:
a) 冷端电缆的护套材料,除白铜护套加热电缆可以选择铜或不锈钢材料外,其余宜选用与加热电缆护套相同的材料;
b) 冷端电缆的导体芯数根据加热电缆的发热导体芯数及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选择;
c) 冷端电缆和引接线的标称截面应根据加热元件的最大工作电流按照GB/T 16895.15 / IEC 60364-5-523规定的载流量进行选取;
d) 金属护套的保护接地导线的标称截面应按下表选配:
引接线的导体截面S,mm2
接地导线最小截面,mm2
S≤16
S
16
16
35≤S
S/2
-
适用标准与规范
GB/T 32348.2 / IEC 62395-2 工业和商业用电阻式伴热系统 第2部分:系统设计、安装和维护应用指南
GB/T 19518.2 爆炸性环境 电阻式伴热器 第2部分:设计、安装和维护指南
03D705-1 标准图集《电热采暖、伴热设备安装》
16S401 标准图集《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
IEEE Std 515 IEEE Standard for the Testing,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EEE Std 515.1 IEEE Standard for the Testing,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EC 60079-0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0: Equipment -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0079-30-2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30-2: Electrical resistance trace heating - Application guide for design,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贮存和搬运
1. 产品应贮存于干燥的室内,集中分类保管,并采取措施防止产品遭受机械损伤。
2. 保管期间,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外观包装应完整,标志应齐全,封端应严密,金属护套应无锈蚀。
3. 产品贮存的环境温度应不低于-15℃,相对湿度应不高于85%。
4. 搬运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潮、防掉落及其它机械损伤的措施,防止产品及包装物受到损伤。
基本要求
1. 伴热系统的安装应根据IEC 60079-30-2、IEEE 515及其它任何适用的国家和地方电气法规的规定实施。
2. 伴热系统安装调试人员应具备从事普通电工的资格,且应按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安装应在持证电工的监督下实施,在危险场所安装时,负责监督的电工还应经过爆炸性气体环境电伴热系统方面的补充培训。只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执行特别关键的工作,比如连接器和终端的安装。
3. 伴热系统安装工程应按已经批准的设计图施工,任何重大施工修改应该得到设计代表的书面同意。
4. 伴热系统的安装应在所有管线及管道附件完成压力试验后进行。保温材料只有在电伴热完成安装和测试后才能施工。
5. 受热表面的所有涂层或饰面应与伴热系统的运行条件相适应。
6. 伴热系统的安装应与管线、保温材料和仪表的安装协调进行,以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
7. 加热元件安装前和安装完成后、保温材料施工前和施完成后、以及系统通电调试前,均应检测绝缘电阻和导体直流电阻。检测绝缘电阻时,300V级加热元件采用直流500V绝缘表检测,600V级加热元件采用直流1000V绝缘表检测,测得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20MΩ。
8. 加热元件接地线必须与设备的接地端连接,并可靠接地。
9. 加热元件的最低安装及使用温度为-15℃。
10. 铜或白铜护套加热电缆的最小弯曲如下:
加热电缆外径D,mm
D<7
7≤D<12
12≤D<15
D≥15
最小弯曲半径Rmin,mm
2D
3D
4D
6D
11. 不锈钢、因科镍合金或825合金护套加热电缆的最小弯曲如下:
加热电缆外径D,mm
D<5
5≤D<10
10≤D<15
D≥15
最小弯曲半径Rmin,mm
3D
4D
6D
10D
安装前的准备
1. 收到准备安装的加热元件时,应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对产品型号、技术文件及材料数量的确认。应检查所有伴热电缆及元件,以验证产品型号、产品和包装标记、额定功率、额定电压、数量和特性。安装说明书、合格证或专业机构的符合性声明要求提供时,也应进行验证。
2. 电伴热安装前应清除管道及其附件表面任何尖锐的突起,如焊渣、飞溅等,水泥等。
3. 确认被伴热工件是否设计图纸相符,比如管道外径、管道长度以及容器、阀门、法兰等管道附件的数量。被伴热工件任何一处发生变更时,可能需要调整伴热电缆,应对伴热材料的清单进行重新审核。
4. 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测试并记录:
a) 目测加热元件是否破损,最后检查连续性和绝缘;
b) 单个的控制器应进行测试,以确保正确校准,包括、但不限于设定值、温度运行范围及温差;
c) 检查控制柜合格证及出厂试验记录是否齐全,并检查控制柜有无损坏。
安装要求
1. 加热元件的现场施放应采用立式或者水平放线架。当在平整的地面上施放加热元件时,应注意不能打硬折和长距离地在地面上拖拉摩擦。
2. 除非设计有特别规定,一般在受热物体上,应首先安装固定加热电缆的冷热接头,并以此为开始点,再将加热电缆敷设到受热物体上。冷热接头及之后的加热电缆要保持平直及必要的间距。
3. 加热元件在工件上应采用合适的固定件及固定间距进行固定,使加热电缆与工件充分接触。固定件应根据被伴热工件外形、伴热温度、加热电缆护套材质进行合理选配。推荐的固定间距如下:
a) 对于平行直敷的加热元件,固定间距为200-300mm;
b) 对于缠绕敷设的加热元件,固定间距应不超过2000mm;
c) 在弯头、法兰和其它管道附件上应适当增加固定件。
4. 加热电缆固定件可以是扎丝、扎带或喉箍,选用时应与加热电缆的工作温度、护套材料及工件外形相匹配,并考虑相互间的电化学腐蚀。推荐使用以下固定件:
a) 铜护套加热电缆:可以选用裸铜丝、耐热玻璃纤维绳或玻璃纤维带;
b) HDPE外护套加热电缆:可以选用挤包有塑料防护层的扎丝、耐热玻璃纤维绳或玻璃纤维带;
c) 白铜或不锈钢护套加热电缆:可以选用不锈钢材料的软扎丝、扎带、喉箍或耐热玻璃纤维绳、玻璃纤维带;
d) 对于大直径圆壁(如罐、釜、槽)、平面等工件的伴热,固定件可选用预冲孔的固定条或金属卡子,也可借助金属网格用扎丝或扎带绑扎固定。
5. 加热元件的冷热接头两端必须固定在被伴热工件上,且在接头两端各5cm范围内严禁弯折,否则可能会损坏接头的焊接密封。
6. 加热电缆要求与被伴热表面紧贴敷设,以力求达到最好的热传导效果。在难以紧密接触的地方,如阀门、法兰等处,可采用合适的导热材料协助散热,如导热泥、金属箔、金属网格。
7. 安装过程中,发现加热电缆有悬空段,可以用木或者橡胶榔头用力矫正,也可以增加固定件进行固定。
8. 应防止加热电缆被包裹在绝热材料中,否则可能会导致加热电缆过热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9. 加热电缆的敷设,严禁交叉搭接、重叠缠绕。若敷设到末端有少量多余的加热电缆,则要仔细地增加平行排列敷设,决不能重叠缠绕。
10. 加热元件中的冷端电缆不会产生明显的热量,通常依靠它钻出保温层,钻出保温层时应局部做个防水弯,防止雨水顺流侵入保温材料。
11. 被伴热工件一旦完成MI加热电缆或元件的敷设,则该系统严禁再次动焊。如业主确实需要局部拆卸、更换而再次焊接时,应如实报告业主存在的危险性。动焊前,应将该系统上的加热元件全部拆除,腾出足够的施工空间,派专人全程监护,直至工艺施工合格完成、重新恢复加热元件的安装,并详细记录该非正常过程。
12. 被伴热工件的外绝热材料应做好耐候防护及防水、防渗措施,以保护加热元件不受外界的侵蚀损害。
-
化工领域
工艺输送管道及附件、泵的加热或伴热;
反应釜、裂解炉、汽化器、闪蒸器、储罐、贮槽等装置和容器的加热或伴热。
石油领域
采油树、原油技术管道、阀门、油泵、储罐及相关处理装置的加热或伴热;
稠油井筒升温降粘;
油气井防蜡解堵。
冶金行业
化学管线、储罐等的加热或伴热;
燃煤除尘灰斗加热。
发电站
燃油电站:油管路、容器供油加热及伴热;
水电站:管路防冻加热及伴热;
核电站:各系统管线、阀门、泵、储罐等加热或伴热,反应堆钠回路预热;
光热发电站:熔岩管道及附件、熔岩泵、集热器、储罐等加热和伴热。
天然气
气站汽化热补偿;
气罐水封加热;
催化反应加热;
天然气产品管路及相关附件、装置等的加热或伴热。
建筑领域
水泥快速干燥、耐火砖预干燥加热;
住宅和工业建筑地面采暖;
屋顶融冰雪降荷载;
天沟、落水管防冰堵加热。
船舶领域
甲板、船舱防冷凝加热;
水、汽管线及相关装置加热或伴热。
园艺领域
大棚作物冬季采暖;
暖房防冰雪;
促进种子生长加热;
草坪养护保温。
道路、交通领域
道路、坡道、人行道、台阶、桥梁和隧道路面融冰雪防滑加热;
运动场、机场跑道、直升机停机坪融冰雪加热;
铁路道岔防冻、隧道穹顶融冰柱及露天站台融冰雪加热。
上一页
下一页
立即咨询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请留下您的电子邮件,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谢谢!